今年8月,实验室贲腾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题为“Crystalline Porous Organic Salt for Ultrarapid Adsorption/Desorption-Based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by Dual Hydrogen Bond System”的研究论文(Angew. Chem. Int. Ed. 2022, e202208660),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Nicholas G. White教授对该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从结构相变的角度对CPOS-6的水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相关的解读,该文将以通信(Correspondence)形式发表。
近日,受《德国应用化学》编辑的邀请,贲腾教授等人以Reply to the Correspondence on“Crystalline Porous Organic Salt for Ultrarapid Adsorption/Desorption-Based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by Dual Hydrogen Bond System”为题对此进行了回应,并从分子超流的角度解读了水在纳米受限通道中超快吸附/脱附的动力学行为,同时首次提出双层吸附理论,而新的实验结果也很好的证实了双层吸附理论。此外,贲腾教授等人在对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White教授的相关数据,指出原工作CPOS-6在大气水收集过程中的工作区间并未涉及相变,且整个水的吸附/脱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低能耗过程,如果失去更多的水发生相变,则需要更多的能耗,可能会对大气水收集的效率产生影响。贲腾教授等人还指出CPOSs材料具有与无机分子筛材料类似的高极性纳米限域通道,在超流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文中全新的解读视角也为新型超流反应体系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文章目前已经被《德国应用化学》接收,将以背靠背(back to back)的形式发表。(注:“背靠背”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团队,同时在同一期刊投稿多篇关联性论文;第二类是不同研究团队在互不知晓对方具体研究内容情况下,各自独立完成关联性研究,并同时在同一期刊发表。期刊的编辑与审稿人在审核“背靠背”论文时,会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两篇论文必须要满足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逻辑,对读者来说能产生1+1>2的效果,才能顺利发表。)